預苦期第十一日(3月6日)—— 詩2
讀經
1列國為甚麼爭鬧?萬民為甚麼圖謀虛妄?2世上的君王都站穩,臣宰一同算計,要對
抗耶和華,對抗他的受膏者:3「我們要掙脫他們的捆綁,脫去他們的繩索。」4那坐
在天上的必譏笑,主必嗤笑他們。5那時,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,在烈怒中驚嚇他們
:6「我已經在錫安-我的聖山膏立了我的君王。」7我要傳耶和華的聖旨,他對我說
:「你是我的兒子,我今日生了你。8你求我,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,將地極賜你為
田產。9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,把他們如同陶匠的瓦器摔碎。」10現在,君王啊,應當
謹慎!世上的審判官哪,要聽勸戒!11當存敬畏的心事奉耶和華,又當戰兢而快樂
。12當親吻兒子,免得他發怒,你們就在半途中滅亡,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。凡投
靠他的,都是有福的。
解經
這篇詩是許多「皇家詩篇」之首,新約亦多處次引用此篇,其主題顯然也是神的「受
膏者」。詩人以問答的文學形式,描繪了世上列國和君王一齊陰謀叛變那位真正的大
君王;他們想悖逆掙脫神的軛,但神坐在天上,以嗤笑回應他們,神不僅是用嗤笑,
也用行動回應。耶和華指向祂的兒子——真正的君王,祂將要來完成原先大衛及整個
後裔被期待的一切事情。萬有都是祂的,祂統管世上萬國和諸君王。悖逆者最終會如
同在瓦器硬碰鐵杖——被粉碎並被踐踏在腳下。 第6-7節與是全詩的中心,爲第1〜5
節所企盼的答案,也是第8〜12節所要說明的,因為上帝不受悖逆者左右;祂「立
」(set)了受膏者,NEB把「立」譯爲「使登基(enthroned)」,JB則譯爲「使就職
(installed)」。面對這位掌管萬有的上帝,背叛的諸王其實只有一條出路,就是投降。
但此處所提出的,不是最後通牒,乃是一項邀請;最後那句「凡投靠他的,都是有福
的」,恩典溢於言辭——上帝在呼召世上君王以臣服之吻來歸屬祂的受膏者。
默想
剛去世的伊利莎伯女皇被受世人敬仰愛戴,原來當代人仍然渴慕愛民若子、恩威並施
的君王。若果伊利莎伯女皇尚且值得我們尊崇,那更何況是她終身所巨服跟隨的耶穌
基道呢?耶穌是真正的萬王之王,我們能有幸服侍祂,便該「戰兢而快樂」!你夠戰
兢沒有?你夠快樂沒有?